近日,浙江省教育后勤基建协会思想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委员会一届三次成员代表大会圆满召开。中国美术学院后勤服务中心劳动教育案例《劳作上手 以劳育美 以美育劳》获得“浙江省高校后勤首届育人优秀案例”,并受邀在会上作育人工作成果经验分享。
为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高校后勤“三全育人”工作,多层面、多角度、多渠道总结提炼浙江省“三全育人”好经验、好做法,2024年12月,浙江省教育后勤基建协会思想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委员会开展了首届浙江省高校后勤育人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旨在打造后勤服务育人和劳动育人特色模式,优化后勤育人制度,健全后勤“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自中国美术学院提出“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的生活倡导以来,中国美术学院后勤服务中心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成立劳动教育实践课讲师团并聘任后勤生活导师,开设“劳作上手”劳动教育实践课堂,已形成“五美并举”的劳动教育课程矩阵,开展了美“寓”空间营造、美“艺”设计行动、美“树”生态养护、美“味”食育工坊、美“心”健康管理等系列劳动实践项目。在2024年度,共开设10余门课程20个班次,完成了1300余名学生的劳动教育,帮助同学们在实践参与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为更好地成长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根据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中国美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022年制定《中国美术学院劳动教育实施细则》,细化要求,协调后勤各部门共同完成劳动教育工作任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深耕劳动教育项目,科学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实现全员全程育人。后勤服务中心成立劳动教育实践课讲师团,聘任国美后勤各行业“生活导师”50余名(包含厨师、绿化工、公寓管理员等),逐步完善课程设置、学生组织等协作机制,协同学工部管理全校本科生劳动教育课程,负责劳动教育的实施规划、组织协调、资源整合、过程管理和总结评价。生活导师成团“出道”,开设美“树”生、“国美味道”体验官、美“寓”管理员等10余门劳动教育课程,截至目前,已开设20个班次,完成1300余名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课。
中共中央、国务院《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采取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有效措施,加强劳动教育,组织好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后勤服务中心创新性地营造五“美”生活:美寓、美树、美味、美艺、美心,将劳动教育与“三全育人”形成协同育人格局,确立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立足于学校实际,制定“劳作上手”劳动教育实践课自选式菜单,将课堂“搬”到了学生公寓、餐厅、桃林、茶舍、池塘等生活空间,开设了国美味道体验官、美“树”生桃树涂白、艺塘寻鱼等十余门“劳作上手”劳动实践课程。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学生的日常培养全过程,将育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融通。
美寓:通过设立劳动教育学分,引导学生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积极参与劳动服务、公寓文化建设等劳动教育活动,并对其参与过程与成果予以学分认定。开设了“公寓管理员初体验”“美寓·筑梦 公寓美化大赛”等课程,将“以劳育美”贯彻始终,把劳动的精神教育和实践教育融入后勤日常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中。稳步推进具有中国美术学院特色的学生公寓文化长廊建设项目,目前已经覆盖象山校区、良渚校区、山北生活区,以学生公寓长廊为场域策展,打造成为一个展示学生才华、促进公寓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校园美境摄影展、二十四节气海报展、主题墙绘设计展让学生“做生活的艺术家、艺术的生活家。”
美树:举办美“树”生系列实践活动,发挥后勤物业绿化工作人员的专业特性,以校园自然环境为大讲堂,通过园艺知识讲解、植物种植修剪等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在四季的习性与状态;同时以季节时令为出发点,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对劳作的亲身实践中,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美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有着内在的天然联系,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在具体实践中要树立科学的融合共生育人理念,构建完善的“劳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共建育人机制,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创新路径,以劳动教育为实施途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桥梁,提升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等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后勤“浸润性”和“零距离”的劳动育人基地优势,以每年特定季节、时令、节日等为契机,针对性开展主题鲜明的劳动教育课程,构建劳动知识、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及审美情感、心灵开启、艺术教育多方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并逐渐形成特色劳动教育品牌。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理念。后勤服务中心加强与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协同合作,与后勤公司合力,将学生餐厅、校园鱼塘、茶舍等打造成传统美食传播场域,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传统美食、传统节令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结合传统二十四节气,开展一系列的古韵文化课程与活动。“学一道时令菜,练一门新手艺”,清明“春山与诗”包青团、端午“游园会”包粽子、重阳手作重阳糕、小雪雅集围炉煮茶做糍粑、冬至捕鱼感受传统农耕渔事、“国美年夜饭”包饺子等系列活动,将“劳育”融入“大思政”育人理念,全链条打造生活化、具象化、国美味的劳动实践。
美艺:劳动与艺术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性,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作为一种面向人的具体实践与能动反映论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我解放视为一种具体的实践。艺术作为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艺术作品则是这种实践活动的基本呈现,是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劳动过程的现实表征,其创作的源泉离不开人类劳动情景。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各个时代的艺术作品,不论是舞蹈、绘画、歌舞还是电影、电视剧,总是离不开劳动这个永恒主题。因此,劳动具有显著的审美符号特征,艺术与劳动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结合学校特色学科优势,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实践操作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开设公寓标识设计、美“艺”绿色校园设计师等课程,以“绿色校园”“世界环境日”“低碳”“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为主题进行海报设计,涵养崇尚绿色、节能环保、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风尚。此外,后勤服务中心依托学校专业特色,发挥设计学科优势,将劳动教育渗透到专业技能训练中,构建劳动知识、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及审美情感、心灵开启、艺术教育多方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创新劳动教育载体、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并逐渐形成特色劳动教育品牌。
美心:建设健康校园,响应国家健康号召,发起“CAA唤醒计划”,吸引了700多名学生积极践行健康生活。参与活动的同学们感受颇深,他们认为早餐不再只是一顿饭,而是开启活力一天的序曲,营养均衡的早餐能激发思维、提升专注力。早起不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规划学习生活,还让他们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在参与过程中,大家体会到集体的力量,相互鼓励监督,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逐渐脱离压力驱动的生活状态,找回校园生活的主动性。
发动学生设计主题海报,三校区同步开展线上线下防治肺结核宣传活动,增强了师生自我防护意识,有效降低校园传播风险。现场接待咨询师生300余人,完成肺结核知识问答近千份,受益人数2000余人。
2024年两会,“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各级政府全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为培养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后勤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后勤劳动育人基地作用通过在“劳作上手”劳动教育“必修课”基础上创新打造“CAA生活美学工坊”学生参与式成长实践平台,不断拓宽劳动育人载体,融通校内外各类育人资源,全链条打造生活化、具象化、国美味的劳动实践,共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三全育人”环境育人体系。
以“匠心”打造“志愿服务+劳动教育”育人体系,开展光盘行动监督员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把志愿服务与生活技能、文明行为等结合起来,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之中,培养学生自愿服务他人、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意识;以动态、时间性的生活体验为立足点,劳动教育实践为切入点,以审美情感力、艺术创造力的培养为动力点,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劳动教育课程,同时充分利用“完全学分制”开展各类劳动实践活动,通过多元化平台搭建后勤文化“第二课堂”,形成“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特色文化育人环境,将生活劳作与心灵开启、艺术创造相联结,打造拥有国美特色的教育课程矩阵,推动“三全育人”的落实。
回望过往,中国美术学院“劳作上手”劳动教育系列活动在新华网、中国日报、中青报等国家级、国际级媒体报道14次,浙江日报、教育之江、真理的味道等省级重点媒体报道50次,#大学生上午“摸鱼”中午全鱼宴 #杭州一高校开展干塘节#等多话题在抖音同时霸榜top3、top7,彰显国美校园文化自信,全网全年总阅读量3686万。劳动教育实践系列课程的开设与学生参与式成长实践平台的建设,为人才培养体系和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逐步形成“自然教育+审美教育+生活教育”,以乡土的生命经验磨练感受力,以生活的常情常理提升判断力,以丰富的人间百态打开想象力,以复杂的现实肌理加深表现力,以鲜活的民间智慧激发创造力。
劳动教育是一项多维度、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中国美术学院在劳动教育实践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后勤服务中心将持续深耕劳动教育实践、持续聚焦提升每一位美院学子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不断深化并创新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打造更具时代张力的育人品牌。培育既能“挥毫泼墨”又能“躬耕陇亩”的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成长与未来发展铺设坚实的基石,让文化自信的涟漪激荡出更壮阔的时代浪花。
中国美术学院 撰稿:庞洋 审核:丁剑锋